课程视频
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属我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之核心课程,为我院实现培养当代具有优良人文素质的实用型科技人才这一总目标服务。 1,基础性。 我们服务于我院培养目标的“优良人文素质”部分,即所有专业方向、所有学生个人技能发展的文化与人格基础。我院是职业技术院校,专业分立是基本教学结构。人文素质教育着眼于整合性、综合性知识的教育,强调建立学科宽厚的知识基础,力求避免专业窄化产生的片面性,使学生在专业精深的同时能汲取更广阔的知识养分,获得宽阔、综合的学术视野,以利于专业的发展;增强个体发展潜力,使之适应未来变化的社会。 2,综合性。 《大学语文》课程致力于匡正专业化教育模式下对待培养对象的工具化倾向。工具化以实用主义价值观处理知识和教育对象,较片面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忽视教育的心智价值、个体发展价值,疏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语文课程的思考中,学生不仅不应只是专业、知识的载体,也不应仅以文凭和职业为最高目标,满足于成为生产机器或社会机构的附庸;因为那仅仅是“经济的人”、“技能的人”、“半个人”和“问题人”,而绝非完整意义上的人。《大学语文》课程要为实现我们的教育对象最大可能的全面发展做出努力,使受教育者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发展健全的主体意识,使之具有道德感、责任心、创造力,拥有丰富的个体生命。 3,主体性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贯彻全面素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课程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阅读、探讨和解决问题为基本教学方式。在研究、阅读的基础上,写成报告,在全班课堂上与师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引用多种材料,拓展学生视野,训练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思考的习惯。 4,发展性 《大学语文》课程着眼于我院为地方培养社会、产业基层骨干人才的目标,力求学生具有更为全面、更优秀的文化素质,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的态度和能力,注重学生个人成长,长远地说,使我院学生群体能够为地方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建立对中华文明的基本认识。 学生以往对中华文明有一定认识,但基础教育阶段所要求达到的认知水平不高,侧重掌握语言工具,较少注重梳理和认识系统的思想脉络、历史源流。本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系统勾勒中华文明的基本轮廓,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影响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想及其观念、意义,特别着重于中华文明物质与精神文化发生时期的基本形态。致力于使学生对中华的文明史抱诚恳、亲切的理解,对民族历史有所认识,为今后个体的成长奠定一定基础。 2、通过经典著作学习优秀的汉语,掌握汉语以认识优秀的民族文化。 (1)语言是思想的直接映现。 语言的贫乏与思想、情感、创造力的贫乏互为表里。语言表述事实经验,表达情感、意志和愿望,处于变动、生长之中。个体语言能力低下使个体的心智发展水平受到极大限制,而社会整体语言能力低下,则是民族创造力的枯竭,民族精神的枯萎。高等教育必须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来提高整个社会的一般水平。我们把这一目标视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 (2)语言是有继承性的。 现代汉语是对传统语言的继承和发展。语文选材注重源流,以期更好地学习、认识和掌握汉语、继承和发展个体语言。 (3)汉语表现着汉民族的文化精神 《易经》有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语辞能力是安身立命的能力。学习语言是把握中国文化要义的基本依据,语文的汉语源流蕴含着中国人心灵深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形式与内涵,蕴含着中华文明作为主体其心目中的“世界图景”,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特殊方式,内涵着中华民族的意义体系、价值体系。简言之,汉语言渗透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4)对古典文献的学习就是汉语的学习和民族文化的学习。 3、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具有“润物”之功。我院各专业学生以理工科学习和技术培养为主,同学们受到的主要训练是对经验事实的清晰了解和控制。语文课程所要教给学生的还包括对世界的另一种把握的方式,即审美的方式,了解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和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永恒追求。审美对通识教育的重大意义在于,通识课程的目的不在于要给学生大量的专业性知识,而是要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4、培养综合思考能力 《大学语文》的基础性、综合性、发展性特征,与专业的分离性恰为互补。把人、社会、历史、民族、文明等作为整体来思考和对待,从而把专业技术与个体、社会、民族、文明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仅能够积极工作,而且能够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为个体、社会、民族、国家、文明作出积极的努力。作出综合思考与判断,是大学为社会培养真正负责任的青年一代的必由之路。 《大学语文》在我校自2001年开设: 经过4年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实践和在全院文理科领导、师生的反复讨论、论证后,于2004年秋季开始设为全院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并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担当着学生人文素质基础培养的核心课程的重任。课程在构思、教材设计、教学方法等基本方面经过了慎重、扎实的发展过程。这门课程立意甚高,在2001年我们始设于经济管理、外语等文科专业时,全国各类院校都甚少设置。 近五年来,对中华经典的重视已蔚然成风。国内现在开设同一类课程的有: 1,重点院校。 2,综合院校。 3,相当一批的专科院校(如医科大学、工科大学、农业大学等)。 以上情况我们皆作了系统调查。 在高职高专院校内设置中华经典文化的学习课程的,至今仍属少有。个别学院初步设置,其成熟度与切实程度上仍甚难与我校语文课程相比。我们认为设此课程并非为了标新立异,而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我们在教学理论、实践、教材、教法方面的探索,对整个高职高专院校领域具有带头意义和启发作用。 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的基本方面在于: 1,以中华文化经典作为“宽基础之上发展专精”人才培养模式“基础”部分的核心课程,是完全适应21世纪中华民族文明伟大复兴这一历史大趋势的,是高屋建瓴,着眼发展的优势课程。 2,它对于专科教育的片面性具有积极匡正作用,学生因此有机会发展更完整、优秀的人格。 3,因而,《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对学生个体具有长远的发展性,而我院对地方的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贡献也具有长期的积极作用,课程功在今日,利在长远。 4,本课程注重对传统的继承,也注重中华文化在新世纪的发展。 传统性与发展性的结合本身是我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色。精选经典内容,深入进行当代问题思考,充分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一切可能的教学资源和手段。 5,注重教师研究能力,在课程中反映学科前沿,使这门富于思想性、历史性、审美性、主体性的课程得以具有研究的基础,这也是本课程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它的基本特色之一。 对本课程来说,时代常变,问题常新。对经典的学习深切地关心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当代青年的发展。因此没有一成不变的课程模式。在具体发展方向上,要做的有几个重要方面: 1,进一步建设师资队伍。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所有的课程目标皆无从实现。这也是目前许多院校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2,不断完善教材,这是师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发展的基石。师生教学可以有极大空间,但仍有教材作为基本蓝本,使课程达到预期目标。 3,大力发展网络教学。网络教学的潜力远未充分发掘,我们需要吸引人才,需要系和学院的大力支持。 4,加强研究,发现问题,有效教学,使本课程的理念得以真正实现,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为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5,要吸收新鲜血液,现有国文教师队伍较为成熟,但必须后继有人,要培养年轻教师加入。 1,课程建设目标: 继续把本课程建设为我院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与基础课程,为我院实现“培养具有优良人文素质的实用型科技人才”这一总目标服务。 首先要以学院办学理念为指针,通过全课程组老师的不懈努力,继续推进教学改革,将课程建设成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创新突出、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较强影响、教学资源网上共享的院级精品课程。 2,课程建设步骤: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强调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并重,在教学中表现为既有扎实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2)积极与国内外同行、教师、学者们建立广泛的学习与交流渠道,改进本课程的教学,吸收同行的好的经验,求得较快的发展。目前我院与海内外诸多大学及专家学者的联系,对本课程的教学都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3)进一步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 以教研室为平台,推动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个人研究与集体教学研讨,规范课程教学,交流参考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试题库、习题集以及老师独创的教学栏目。 (4)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教师参加培训与学习,不断提升课程教师的学术水平与业务能力。 (5)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加强师生之间网上交流对话,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建设好已有的《大学语文》课程网站,扩大教学资源的共享范围,促进整体教学水平。

您没有权限访问该栏目!